文 | 罗然峰
体育商业记者
过去,内地电影市场几乎看不到体育电影的身影,试图重现真实事件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在欧美市场,从原创到改编,从写实到玄幻,取得商业和口碑成功的体育电影层出不穷。中国体育电影的稀缺,也折射出中国电影和中国体育与海外同行的差距。
《夺冠》开头的“龙标”表明该片的审批号为。《夺冠》上映后,也成为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头号”作品。前所未有的商业投入,前所未有的讨论度和关注度,加上“中国女排”四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国体育界的高度,中国终于诞生了一部充满话题、立足现实的体育题材商业电影。无论是中国电影艺术创作,还是中国体育形象的构建,如今都迎来了新的突破。
“但中国当时并不需要冠军。”
1957年,中国有了第一部体育题材的彩色电影——《篮球五号》。
这是谢晋执导的第二部故事片,也最终成为他的代表作。建国初期,中国电影主要反映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人民对新时代的喜悦与期盼。《女篮五号》延续了同样的主题,通过篮球明星田振华(刘琼饰演)解放前后的经历,展现了被压迫的群众如何赢得自尊、获得幸福。
解放前的上海,田振华夺得了远东运动会篮球冠军,但为了生计只能为资本家球队打球。因不答应球队老板打假球的要求,被歹徒打成重伤,并与结下盟约的女友老板之女林洁(秦怡饰)失散。解放后,田振华在西南军区担任篮球教练,后调往上海执教当地女篮。他发现队里最有潜力的5号球员林小洁(曹其伟饰)竟是林洁的女儿。随着女篮成绩一路飙升,田振华也与林洁解开心结,复合成为情侣。
从体育电影的角度来看,《女篮5号》并没有以酣畅淋漓的决战收尾,有些“虎头蛇尾”。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片名是《女篮5号》,但林晓洁在正式比赛中基本没有展现出自己的实力。片中的两场女篮比赛,有一场林晓洁因为迟到被田振华替补上场,还有一场林晓洁首发出场但随后不久就身受重伤。
结局中,上海女篮远赴北京,获得出国比赛的机会,曾经是运动员的林洁看到丈夫带着女儿参赛,心里感到很欣慰。期间,谢晋安排了一场歌舞戏,女篮队员们在火车上展示音乐才华。这场以女演员为主的群戏,大概为谢晋日后拍摄《红色娘子军》埋下了伏笔。新中国运动员的积极精神也得到了表达,《女篮五号》完成了标准的宣传任务。
但《女篮5号》在电影史上留下了痕迹,其关于体育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在比赛场景方面,《女篮5号》虽然大多采用碎片化的剪辑来展现比赛,但也不乏精彩镜头。比如第一场对阵工人队的上海女篮的攻防大战。从上海女篮后场进攻,将球交给对方,然后快速反抢,再经过四次传球成功上篮得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女篮5号》中,爱情元素比体育元素更受重视
更重要的是,《女篮5号》点出了体育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意义。田振华在批评林小洁不守纪律时,回忆往事:“曾经有一个人为国家拿过冠军,但当时的中国不需要这个,他被老板收买,打篮球、做广告为生,就像马戏团里的动物一样。”林小洁受伤后,男友陶凯(王琪饰演)抱怨打篮球耽误了林小洁高考,甚至说“跳来跳去”无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田振华的反驳进一步升华。 “如果我们能在世运会上升起我们的五星红旗、奏响我们的国歌,那么,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哪怕你是我们的对手,你都要站起来,要在我们的国旗下脱帽致敬,要考虑到你面前的是一个6000万人口的国家!”
这两条线中,后者是主流作品中爱国主义的典型表达,前者则更注重表达个人尊严。这种尊严的实现,是建立在团结自立的新中国的基础上的,否则即便是冠军,也只能活得像牲口一样。谢晋所阐述的体育的意义,最终是和民族尊严这个宏大话题结合在一起的,但他也找到了承认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切入点,从而让《女篮五号》摆脱了单纯挥舞大旗、喊口号的窠臼,迸发出更容易引起观众共情的情感力量。
张暖心执导的《沙鸥》也以排球为主题。
该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电影之一。
可惜的是,《篮球员5号》虽然很好地开启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但63年后,它依然是这一领域最重要的电影。这说明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了。晚年的谢晋导演又执导了一部姊妹片《足球员9号》,这部千年之作的影响力也落后于导演的旧作,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差距。
“我不是在和他打架,我是在和他打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缓解了电影产业链断裂的困境。为配合奥运的喜庆气氛,演艺界也纷纷加入奥运宣传的行列,制作体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节目。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体育总局联合推荐了五部迎奥运的优秀体育题材电影。
《中国加油》和《筑梦2008》都是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本文不做讨论。《买买提的2008》和《打破冰山》这两部影片反响不错,都是草根人物为体育做出贡献的题材:前者关注边疆少数民族孩子参与足球运动,后者歌颂数十年培养速滑人才的东北人。
最为特殊的当属《一个人的奥运会》,和《夺冠》一样,这部影片在当年也获得了“001”的审批号。在五部推荐作品中,这部影片的商业包装最强:孙海英、胡军、吴大为等人客串;成龙、王力宏、韩红、孙燕姿演唱的主题曲《站起来》,是一首更为人们所熟悉的当代主题曲。
更为独特的是,《一个人的奥运会》改编自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的故事,是中国电影改编真实体育赛事的一次全新尝试。1932年,刘长春远渡重洋,代表中华民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只有刘长春一名运动员。刘长春参加了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赛,但在预赛中被淘汰。但在饱受战火摧残的旧中国中国篮球队员6号,刘长春却能在奥运赛场上留下中国印记,足以载入史册。
和《买买提的2008》《破冰行动》一样,《一个人的奥运会》也获得了相对正面的评价。不过,前两者缺乏商业包装,只能定位“小众”;《一个人的奥运会》也未能借助奥运势头和明星效应崛起。曾自诩要成为“中国体育电影第一人”的主演李兆麟,迄今为止履历上仅有不到五部影视作品。
李兆林饰演硬汉刘长春
李兆麟的硬朗形象,也展现了《一个人的奥运会》中刘长春的坚定与坚韧。有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做基础,李兆麟在与跑步相关的表演上很有实力。据悉,在拍摄期间,他还因上千次冲刺而留下了后遗症,免疫力下降。但这些亮点和努力,没能挽救影片基本无人知晓的局面。
《一人的奥运会》的失败或许和一些“先天”的局限性有关。当时,已经习惯了商业娱乐大片洗礼的观众,潜意识里对“主旋律”有所回避。此后,市场上表现现象级的主旋律大片,也多是主动借力名导、明星。相比之下,《一人的奥运会》在市场上的基本观众号召力相对较弱。
此外,影片本身也有瑕疵。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一人的奥运会》相比虚构的《女篮5号》缺少真实感。《女篮5号》自然而然地表达了篮球运动员对篮球和生活的热爱,而《一人的奥运会》中刘长春的奥运之旅则戏剧性过强。最典型的就是一场关于船的赌注。前往洛杉矶的轮渡因为风暴临时停在檀香山,刘长春可能赶不上奥运会开幕式了。刘长春需要劝说其他原定前往旧金山的乘客让船先停在洛杉矶,以节省航行时间。其中一名美国乘客拒绝了,并辱骂刘长春是“东亚病夫”。愤怒的刘长春差点和对方打架,最后说:“我不跟他打架,我跟他打赌。” 刘长春用12秒的时间从船头跑到船尾,赢得了赌注,让船再次起航,直奔洛杉矶。
船上的赌博场面很有戏剧性,但渲染力度不够。
赌戏情节意在增加影片的紧张感,其他刻意营造的情节贯穿全片,比如刘长春从伪满逃到北京等。与其说本片滥用戏剧情节,倒不如说戏剧性过强,情感输出不足。《一个人的奥运会》商业反响不大,影片质量也有瑕疵。这一次,中国体育电影在题材改编上的探索,可以说是失败了。
“如果你害怕,你将会失去你的一生”
《女足9号》上映一年后中国篮球队员6号,中国影坛又诞生了一部足球题材的电影,不同于前作的平淡,《少林足球》可谓名利双收。
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延续了“无厘头”风格,影片从布景、剧情到人物,都保留了周星驰喜剧的夸张色彩。虽然观众承认《少林足球》确实是一部体育电影,但强有力的菱形射门、太极护门,绝不是足球现实的映射,周星驰只是用足球作为“胚胎”,讲述了一个他最热衷的小人物的奋斗故事。
《少林足球》和周迅的喜剧的浮夸,源于香港电影长期以来只放不收的创作趣味。香港电影人为了迎合市场,经常在作品中混入不相干的流行元素,但最后却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香港演员几乎没有“明星架子”,总是通过演丑、演疯、演傻、演残来进入角色。不羁的风格让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最辉煌的年代以“全是过度、全是疯狂”著称,即使内容粗糙,却十分生动,让观众看得过瘾。
少林足球关注小人物
华语体育电影的新代表作,同样是继承了港片的奔放风格。2013年,林超贤执导的《杀破狼》在体育描述上摒弃了《少林足球》那种纯粹的奇幻风格,用写实的手法还原了综合格斗场上的拳脚相向;但从核心思想上看,《杀破狼》依然是港式故事——一个小人物从得意到没落再到觉醒,其间难免会有一些小资的花招。
饰演男主角成辉的张家辉,直到2004年拍摄杜琪峰导演的《大事记》后,演艺生涯才迎来转机。此前,他多是在一些俗气的喜剧片中饰演黑帮、流氓等角色,代表作有《赌神1999》、《中国赌侠》、《赌神:人胜天》以及王晶监制的一批“赌”片。后来,张家辉逐渐在严肃剧中找到了发挥的空间,并最终在2008年凭借《证人》首次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证人》也是林超贤的作品,在《斗殴》中,林超贤让张家辉重现他拍赌戏的场景。程辉在片中的绰号是“见辉”,从他懒洋洋地教阿姨们打拳,到他教徒弟林思齐(彭于晏饰演),再到他战胜上一个对手,自豪地说自己赢了地下拳局赌局,他的“见祥”形象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建晖”第一次出现在《激战》中时,
他的形象和张家辉早年饰演的黑帮很相似
不过,《贱惠》的成功并不在于贱。和《少林足球》一样,《贱惠》将小人物为救赎而奋斗的过程刻画得十分完美,让作品动容不已。当程辉伴随着《声音》翻唱版的音乐练习体能和拳击,当他断臂却毅然寻求胜利,当他教导林思齐“恐惧会导致一生的失败”时,“贱惠”证明了“贱”只是一张掩饰痛苦的面具,面具之下是一个勇士的斗志。而这个重拾斗志的过程,构成了影片最引人入胜的主线。
男二林思齐从花花公子到穷光蛋再到擂台斗士,是影片中又一个完成自我成长的角色。林思齐的故事线不仅成为影片中段的情感爆点,也为程辉战胜心魔做了两个阶段的铺垫:程辉最初答应训练林思齐,说明他作为一名战士的荣誉感初步回归,而最终重返擂台则是他战胜自我所要跨过的最后一道坎。
《搏击》以成熟的叙事技巧为根基,在运动描述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提升了其作为体育电影的整体价值。从精心再现拳手的每一个训练过程(体能训练、肌肉训练、步法训练、拳法训练、地面技术训练),到用解说画外音带领观众进入八角笼的氛围,《搏击》的训练场景和比赛场面充分展现了综合格斗的魅力。至此,中国体育电影终于诞生了一部商业表现突出、运动场景还原完美、艺术色彩出色的佳作。
继《决战》成功之后,林超贤在2015年推出了《破风》,主题是自行车。故事和运动场面保持稳定,人物保留喜剧基调。至今,这两部电影常常被视为华语体育电影金字塔上层的代表。然而,林超贤并没有通过这两部电影回答一个问题:何时能诞生一部能够成功平衡主旋律与商业需求的华语体育电影?
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中国体育电影《飞驰人生》,
韩寒导演,票房17亿,不是主流作品
这个问题首先引出一个问题:港片的创作风格是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小人物的故事、夸张的演绎有助于增加影片的可看性,这是港片风格的长处;另一方面,主旋律要求国家气势磅礴,港片在描写小人物时热衷于强调小人物的粗俗,这很容易违背主旋律。
这个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中国体育电影未来发展的追问。欧美体育电影往往兼顾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商业利益,体现了其娱乐产业体系和体育产业保障的成熟度。中国相关产业距离追赶先进产业还有多远?
“当时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心里有这个”
回顾上述三部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各有地位的作品,会发现《夺冠》面临的三大挑战:
《女篮五号》虽然是一部体育电影,但在描绘赛场氛围上却相对乏善可陈。当代热爱体育运动的球迷往往希望体育电影能够还原赛场魅力。因此,球迷对电影《夺冠》重现女排赛场辉煌抱有很高的期待。
《一个人的奥运会》在体育改编电影分流中遭遇滑铁卢。“中国女排”是中国体育的“金字招牌”,体育界当然希望女排精神能通过大荧幕感染更多人。如何从历代女排史诗故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改编成功的关键。
《杀破狼》的本意是聚焦小人物的奋斗,但“中国女排”在国人心中却有着神圣的地位,低俗、滑稽的叙事风格势必引发争议,作为香港导演,陈可辛能否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掌舵?
陈可辛、郎平女儿白浪、郎平在片场,
白朗饰演年轻的郎平
第一个挑战是“Win”最完美解决的挑战。
影片中有四场重要的排球比赛场景,分别是跨年晚会上老女排对阵江苏男排、老女排战胜日本首次夺得世界冠军、2008年女排不敌美国无缘奥运、2016年女排淘汰宿敌巴西重回奥运巅峰。或许专业的电影研究者可以对比赛场景的表现提出更多的改进建议,但看到朱婷、惠若琪、张常宁等国手在大银幕上演绎扣球、传球、拦网,对于普通球迷和影迷来说,已经是一场视觉盛宴。另外三场比赛的战斗同样不乏味。《夺冠》对比赛场景的还原程度,堪称中国体育电影的一流水平。
其余两个挑战是如何解决的,一旦谈起,必定会牵扯到影片上映前夕的争议。这些争议导致《夺冠》这部电影存在一些明显的遗憾,但或许也有助于影片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从目前上映的版本来看,《夺冠》完成了基本任务,也带来了惊喜。《夺冠》最终还是值得肯定的。
基本任务是以中国主流电影正能量的格局,重现中国女排的艰苦历程。《夺冠》第一部聚焦上世纪80年代五连冠的老女排,舍弃预告片中争议镜头后,本部剧情更着重展现老一辈排球运动员如何用智慧和汗水战胜困难中国篮球队员6号,影片氛围得以正向。
吴刚饰演第一代教练
第一代总教练(吴刚饰演)的刻画尤其精彩,除了常见的外冷内热的领袖形象,总教练也有着出色的战略规划能力,包括用高网反击美国利用技术分析对手的策略,对陪练教练(彭昱畅饰演)角色的深入剖析。总教练有着中国经典战争电影中军事家的气质,契合了80年代的背景氛围,也满足了观众对当年体育人“艰难险阻、战况多多”的想象。
北京奥运会后半段的失败和里约奥运会后半段的再创辉煌更加贴近“新时代主旋律”,物质条件改善后,新一代女排将得到科学化、人性化的训练和管理,拼搏、坚持、团结的经典精神也将被传承下去。
《夺冠》的惊喜恰恰在于,在从旧题材过渡到新时代题材时,影片以发展的视角提炼出“女排精神”的内核。80年代的创业成果令人感动,但运动员们的牺牲也很大。《夺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承认这一点,比如郎平(巩俐饰演)身上满是旧伤的诸多细节。此外,第一代教练员的“铁腕”执教风格在21世纪也难以延续。新时代的女排没有那么“恨铁不成钢”,第二代黄金一代教练(黄渤饰演)——也就是当年的陪跑教练,反复鼓励队员们要打开心扉,客观看待胜负。 郎平执教国家队之后,也提出把沉重的历史包袱交给上一代人来背。
巩俐、黄渤分别饰演两代传奇教练
从主流电影的创作模式来看,官方对《夺冠》的一些创作思路持开放态度。比如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质疑旧有做法,也借人物形象表达了世界冠军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最终这些略显敏感的内容在电影中被保留了下来。
但只描写“变化”还不够,影片还需要点出“传承”,否则无法体现女排精神的永恒价值。影片中涉及这个点的关键情节有很多,包括郎平与第二代教练探讨第一代教练的教诲。其中最重要的两场戏,一是第二代主教练“看望”郎平弟子,她们回到老女排走向世界的起点——福建漳州的训练基地。第二代主教练指着墙上的球痕告诉新队员们,这些都是30多年前老队员们训练的痕迹。“那时候我们确实没什么可以玩的,但心里有这个(排球)。”这种“追忆苦思甜”的场景,在主流作品中频频出现。 但观众还是能享受到这一幕——除了起到了煽情的作用之外,二代教练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升华。
另一幕则更加别致。里约奥运会对阵巴西前夕,郎平听见训练馆里传来击球声。画面从训练馆换到上世纪80年代的漳州基地,老女排队员们挥汗如雨;镜头切回训练馆,空无一人——原来,郎平听到的击球声只是她的幻想和记忆。她的弟子们并没有主动多加练习,为第二天的大战做准备。
在里约比赛前女排队员们谈心的场景中,
朱婷演技爆棚
不过,这并不是在批评新生女排缺乏斗志。镜头一转,队员们齐聚球场一角,回忆加入国家队的历程,最终达成明天全力拼搏的决心。这说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代际思维碰撞屡见不鲜,但承认差异、探索共性却并不罕见。《夺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影片在提醒观众关注和关心老一辈人的牺牲时,也强调了“女排精神”一直保持着顽强拼搏的经典风范。
正是因为这样的反思,《夺冠》不仅继续站稳主旋律宣传的立场,更能塑造不同世代人对于“女排精神”的差异与共性,完成对这张历史级中国体育名片的合理解读。
结论:一个有意义的创作过程
截至发稿,《夺冠》票房已突破3亿元,早已超过《杀破狼》的1.2亿。从外界反响来看,观众无论从观影者还是影迷的角度,都给予了《夺冠》多角度的评价。从行业角度看,《夺冠》的诞生,归根结底是中国电影行业和体育行业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需要综合把控基调、还原历史、商业运作。所谓三重挑战,本质上体现的是项目负责人、项目主创、项目观众的艰难磨合。
中国女排的传奇故事终于被搬上荧屏
从目前的票房成绩、讨论程度、好评占比来看,《夺冠》的磨合效果是积极的。即便《夺冠》至今还未成为一部能与欧美一流体育电影比肩的作品,无法一下子打开中国体育电影市场,但这部影片依然足以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稳稳站稳脚跟。我们更期待的是,经过这次磨合之后,中国体育电影能够开辟出更加顺畅的发展道路,让体育能够借助荧幕的魅力,在民间释放出更多的精彩。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标签: [夺冠:中国体育电影的突破与创新]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