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凌晨,中国游泳队在巴黎奥运会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获得铜牌,与陈艺文同为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中山体校”)毕业生的王雪儿与队友一起获得铜牌,这也成为中山体育史上首枚奥运游泳奖牌。
短短10天时间,中山运动员就夺得两枚奥运奖牌,打破了奥运金牌纪录。从1984年25岁的李杰强成为首位闯入洛杉矶奥运会110米栏项目的中山运动员开始,中山已在奥运金牌争夺之路上走过了40年。
一所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代表了半部中山体育发展史。
从李杰强到陈艺文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从无缘决赛到夺得金牌,中山4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中山历年共输送了14名奥运健儿,其中12名来自中山市体校。中山市体校建校以来,共向国家队、省队输送了479名运动员,涌现出30名世界冠军、19名亚洲冠军、97名全国冠军。
南方日报记者 廖冰莹 陈少红
入门
中山首位奥运选手亮相煤渣跑道
“前两天看了比赛,我们国家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进了半决赛。”李杰强口中的“小伙子”,就是在巴黎奥运会上闯进男子110米栏半决赛的中国运动员许卓毅。作为中山市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李杰强40年前就代表国家参加了这个项目。65岁的他看奥运会时欣慰地说:“我们国家的运动员水平一代一代在提高。”
李杰强从接触跨栏运动到参加奥运会,用了大概10年的时间。1973年,十几岁的他被教练李申元和肖建华发现跨栏运动的天赋。原本练习跳高的他,开始转练110米跨栏。
当时,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尚未成立,许多和李杰强同龄的孩子都在中山市业余体校训练。一些经济条件好的镇,如小榄、沙溪等,也成立了业余体校。中山市业余体校主要从本镇业余体校、小学选拔优秀运动员。被选中的学生仍在原学校学习文化课,每天放学后在业余体校教练的组织下进行体育训练。
先后就读于华侨中学、石岐二中(杨宪益中学前身)的李杰强,每周都在位于现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场的老场地参加110米栏训练,保持着每周6次训练的频率。
“当时,我们跑的都是煤渣跑道,周围都是农田,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一下雨,也没地方练。”李杰强回忆说,中山是当时全省最重视发展竞技体育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普遍缺乏“硬件”支撑,运动员训练条件还是十分艰苦。
李杰强说:“当时唯一能帮助我们训练的器材就是一对杠铃和一袋沙袋,运动员们无法通过视频看到他们的动作,在当时的条件下,连拍照都很困难,运动员的技术提高完全靠教练的指导。”
现任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的李子建曾是中山市业余体校的学生,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中山主要针对乒乓球、田径、游泳、篮球四个运动项目进行专项训练,教练员只有10名左右。
“教练有的是省、县体工队的退役运动员,有的是体育老师,有的教练在很多体育赛事上都得过奖,在当时的省里,教练员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李子建依稀记得,四个项目的学生有三四百人,教练员数量很少。业余体校根据学生素质和水平,把学生分成一队、二队、三队,年纪大一点的队员对年纪小的队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李杰强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他表示,田径队3名教练需要教导40至50名运动员,只能分类别、分时段进行训练。由于缺乏专业的理疗方法和团队,运动员在训练中遇到伤病时,只能灵活调整训练时间和内容。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中山田径运动员依然取得了较高的水平,人数占广东省田径队的20%至30%。
“当时出现一个现象:省队的队员都在学石岐话,因为有很多中山人。”李杰强介绍,就这样,他从中山起步,从一个跨栏“新手”,一路跑进省队,冲到了全国跨栏冠军的位置。
1984年,25岁的李杰强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以国家奥运代表队队员、中山市首位参加奥运会选手的身份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在110米栏半决赛中,他以14秒15的成绩排名第13位,虽然未能进入决赛,但也创下了当时亚洲运动员的最好成绩。
发展
经济与体育共振,运动队伍初具规模
1986年,中山迎来了体育发展的里程碑。
是年,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与中山市建勋中学址在同一地点,共享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并承担原中山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的职能。
引进人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山市大力吸引优秀体育教学人才到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任教。
据《中山体育志》记载,20世纪90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体育产业也迎来大发展,竞技体育驶入发展“快车道”。
这一时期,中山投入2亿多元在中心城区建设了市体育中心、市体育馆、综合训练馆等一批体育场馆,全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全市人均体育场地用地面积已达5.27平方米,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从省体工队退役的运动员,很多都来到了我们中山市体校,比如当时引进的陈艺文在中山市体校训练时的跳水教练张秀荣。”李子建说,现任中山市体校副校长邓小岑、王雪儿在中山市体校的游泳教练冯强彪、2004年雅典奥运会手球比赛获得第八名的张志清等都是从省体工队退役的运动员,退役后都来到中山市体校担任教职人员,继续为中山市体校培养后备体育人才。
1987年退役后,李杰强回到中山市体校,执教田径跨栏项目,直至2019年退役。“一批批教练员加入,不断发掘出一批批优秀的苗子,形成了中山优秀的运动员队伍。”李杰强认为,这是中山体育发展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1996年,中山市体校派出的杜秀杰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200米和400米项目的比赛,成为首位参加奥运会女子400米项目的中国运动员。杜秀杰说:“当时中山能够帮助运动员解决因伤退役后找工作的后顾之忧,给了运动员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也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中山体育事业中来。”
1999年,杜秀杰正式退休,回到中山工作。
新世纪前的十余年,中山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纳人才,建立“专家库”培养后备人才,实现了经济与体育同步发展,为体育事业全面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走出圈子
体育人才云集世界舞台
历届省运会中,中山体育代表团总成绩始终位居前六名;
杭州亚运会,广东运动员夺得30枚金牌,由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培养和派遣的中山运动员则取得了6枚金牌、2枚银牌的好成绩;
苏炳添、陈艺文、王雪儿等中山健儿近年来屡屡亮相世界级舞台,带领中山体育“出圈”……
经过40年的积累,近两年来,中山运动员开始登上重量级舞台。
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派出的运动员张志清,曾获2003年亚锦赛女子手球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手球项目第八名,2013年退役后,她来到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办公室工作。
“中山市体校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一代比一代高,成绩一代比一代好。”张志清说,奥运会作为国际顶级赛事,是检验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金标准”。40年来,中山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人数没有太大波动,参赛项目却越来越多,整体成绩也呈现上升趋势。这是中山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结果。
从参赛项目来看,中山奥运健儿在传统的田径、乒乓球、游泳三大项目基础上,逐步增加了曲棍球、手球、马术、帆船、射击等项目。
从成绩来看,过去“能参加奥运会,进入四强,就是胜利”。2021年,苏炳添与队友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中获得铜牌,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巴黎奥运会,中山运动员陈艺文与搭档获得女子双人3米跳板金牌,王雪儿与队友获得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铜牌,连续打破中山奥运奖牌纪录。
登上领奖台的秘诀在于科学的训练。
张志清认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突破,与中山市体校与时俱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密不可分。“以前我们训练手球时,教练们没有科学的方法,有些动作是参考国外运动员设计的,但不知道这些动作在手球训练中起到什么作用。”张志清说,如今在中山市体校工作,看到教练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精细化每一个动作,并根据训练大数据和体能状况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这些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完善,为运动员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筹备办公室,建立了例会、信息通报、协调沟通、督促检查等工作制度,对各比赛周期的筹备队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各运动队不定期组织观摩高水平比赛,并与外地市州运动队开展交流活动,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教练员执教能力。
“陈艺文有能力挑战奥运单人3米板金牌。”近期,张志清一直在关注陈艺文的奥运赛程,她相信陈艺文能为中山再夺一枚宝贵的奥运金牌。
-声音
中山体校校长黄剑峰:
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
推动“智慧体育”
作为中山市唯一一所提供专业体育教育、文化学习和系统竞技体育训练的全日制寄宿制中等职业学校,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30多年来始终把人才选拔作为办学兴教的重要环节。
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黄建锋介绍说,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延续了以往业余体校的人才选拔方式,但进一步优化了流程,选拔标准更加科学。现在,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每周都会派教练到乡镇、街道学校巡查,重点到小学招收“苗子”,并建立了体育后备人才“一站式”选拔体系,系统开展体育专项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培养缺口问题。
“用心、用眼、用口、用脚、用耳。”黄剑锋用“五点”总结了中山体校发掘优秀运动员的经验。他解释道,教练的责任心不可或缺;眼光要“犀利”;教练要能说服家长让孩子学体育;教练要深入乡镇;教练要多听取各方意见,多发掘优秀人才的蛛丝马迹。这样的高标准,保证了中山体校能源源不断引进“好人才”。
“有天赋的运动员不能按照既定的标准选拔,有的运动员发育早,体能可能不够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有的运动员暂时达不到标准,但不代表以后就没有训练机会。”黄剑锋举例说,陈艺文刚到中山体校时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已经9岁多了,在当时已经算是大龄队员了,但中山体校还是看重她的潜力,花了6年左右时间培养陈艺文,并把她送到了省跳水队。
通过中山的各种比赛发掘运动员也是一个重要手段。2004年,15岁的苏炳添获得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100米冠军,被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教练宁德宝看中。经过系统的训练,苏炳添最终踏上世界大赛的征程。
选出“良苗”之后,如何培育呢?
黄剑锋表示,新时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专项训练的比拼,培养优秀运动员需要用科学方法辅助专项训练,收集训练、监控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归纳总结,促进运动员进步,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
在科学训练方面,通过近年来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建立了由体能、医疗康复、科研、心理、营养五部分组成的青少年运动训练综合保障团队,从各个维度对各项目专项训练提供全方位助力。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目前正在加快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占地281亩,是老校区的3.5倍,投资5.5亿元,今年开工,计划2026年投入使用,可满足1950名学生的日常教学训练需求。新校区将建设更多专业场馆,实现“一场一项目”,还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助力训练,打造智能化配套设施。比如安装“鹰眼”高速摄像机,帮助游泳运动员全程记录跳水过程,科学分析技术指标,让训练备战更加科学高效。
黄剑锋表示:“未来学校将立足发展实际,把握新时代体育学校发展新方向,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智慧体育’发展,提升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山教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南方日报)
顶部
顶部